首页 聚焦正文

价格破万,人形机器人真的“平民化”了?

用“价格战”来形容人形机器人价格走低的趋势确实有些言过其实,但不可否认的是,时至今日,人形机器人的价格确实在不断突破更低的价格临界点。

去年5月,宇树科技一声惊雷,发布G1,零售价9.9万元起,上市击穿了大众对动辄数十万机器人价格的认知壁垒。今年8月,智元机器人灵犀X2青春版以9.8万元的价格登陆智元商城和京东平台,开启预售。

7月25日,宇树科技通过官方视频号发布了双足人形机器人新品Unitree R1,售价仅为3.99万元,价格跌破五万元关卡,直接把门槛拉到 “平民级”。

更剧烈的冲击波在10月下旬袭来。松延动力以“全球首款万元内高性能人形机器人”为旗号,发布了售价仅9998元的“小布米”,将价格门槛拉至前所未有的低位。

然而,价格狂欢的表象之下,冰冷的数字却揭示出另一番景象:美国银行预测,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能有1.8万台;Counterpoint预测,就算到2030年,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也仅仅将达25.6万台。

就算强如特斯拉,马斯克抛出了10年内成功部署100万台机器人的宏伟目标,但近期特斯拉却不得不将Optimus的年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。

当一款人形机器人的价格相当于一部智能手机,这股热潮背后,是技术成熟后的水到渠成,还是急于抢占风口的概念营销?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会走向何方?以当前的产业规模效应,人形机器人适合走向低价市场吗?

市场需要的究竟是便宜的机器人?还是高性能的机器人?便宜和高性能,如何在C端市场同时实现呢?

价格“杀入万元无人区”,渗透C端市场?

人形机器人产业能走多远,取决于市场规模有多大,市场规模的大小又取决于落地场景的多少。
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Robotaxi有些类似,都在突破从B端走向C端的瓶颈。

只是差别在于,Robotaxi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在C端占据一定的市场规模;而人形机器人在产业起步阶段,商业化落地停留在B端依旧情有可原。

比如优必选Walker S的原价104.2万元、补贴价97.2万元,优必选Walker S1搭配无人配送车的原价更是超过了200万元、补贴后价格也有197.2万元。

这些机器人的价格堪比一辆顶级豪车,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等特定工业场景,是少数巨头的“展示橱窗”。这个阶段的人形机器人,是技术实力的象征,是面向B端的精密工具,与普通消费者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价格鸿沟。

但随着不同厂商不约而同推出相当较低价位的人形机器人产品,这条价格护城河被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和力度瓦解。可以看出,这些厂商已然开始向C端渗透,且价格下探呈现出清晰的“梯队式”跳水特征。

宇树科技的G1以9.9万元的售价,率先打破了高端机器人动辄数十万的定价惯例,展示了面向教育、科研和轻量级服务场景的可能性。1x Technologies的Neo售价约14.6万元人民币,虽仍需远程辅助,但明确指向家庭服务,试图在价格与功能间寻找平衡。

宇树科技Unitree R1的3.99万元定价,不仅仅是将价格拉低到了部分城市白领数月薪资的水平,更重要的是,它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: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,有可能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被急剧压缩。

这个价格,已经无限接近高端智能手机、游戏主机等“准消费电子”产品的范畴,引发了公众对于“机器人进入家庭”的无限遐想。

松延动力的“小布米”以9998元的价格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。它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标签从“万元级”直接推进到“千元级”,其冲击力不亚于当年智能手机将功能机市场重新洗牌。

尽管其创始人姜哲源谨慎地将其定义为“准消费级”,强调其现阶段主要提供“情绪价值”,但万元红线被突破的象征意义极为深远。它迫使整个行业重新思考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构成、功能定义和目标市场。

这场价格雪崩,并非偶然。其背后是供应链的逐步成熟、控制算法的优化、以及资本对于抢占未来入口的急切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厂商们正以一种近乎激进的方式,试图用价格换市场,用规模摊成本,加速整个行业的进化周期。

姜哲源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,人形机器人本质是塑料、铝、铁、铜线、磁铁加芯片等构成,通过核心部件高度自研和提高核心部件国产化率,以及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等方式进行成本和毛利控制,完全能够实现价格的下探。

“中国在硬件测试上全面碾压全球任何国家,第一个真正让机器人规模化、批量化迈进家庭的国家,一定是中国。”姜哲源说。

然而,价格的急速俯冲,也必然伴随着对产品性能、可靠性和实用性的拷问。

从“准消费级”到“消费级”

这些数据在社交媒体和行业报道中被反复引用,营造出一派“供不应求”的繁荣景象。

然而,当我们冷静审视这些数字,并将其置于美国银行全球研究分析师报告预测的“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能达到1.8万台”,不难发现,当前的市场热度更多是一种集中于极客、科技爱好者、投资人以及部分教育科研机构的“窄众狂欢”。

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曾提出,未来三年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将是“真实场景闭环”的竞争,即哪家公司的机器人能在更多真实的商业场景中部署、工作,并源源不断地将作业数据反哺给模型、硬件进行迭代优化,哪家公司就能构筑起他人难以超越的护城河。

在他看来,现在机器人还没到“卷价格”的时候。“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客户觉得好用,而不是便宜。如果大家只关注便宜不关注性能,对研发的伤害很大。”

正如姜哲源在接受业内媒体群访时表示,此前人形机器人难入消费级,主因技术瓶颈与模型泛化能力不足,难以胜任养老护理、家政等复杂任务。

他强调,推出“小布米”旨在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前,先提供情绪价值,且“小布米”尚属“准消费级”产品。

也就是说,在“消费级”首批购买者中,很大一部分是科技产品的早期采用者,他们购买的不是一个能完成复杂家务的成熟管家,而是一个酷炫的、能够进行简单交互和舞蹈表演的“大型智能手办”或“社交货币”。他们为好奇心、为参与感、为提前触摸未来的体验感付费。

另一部分买家则可能来自机器人教育、编程研究等领域,将这款低成本平台作为学习和开发的工具。至于真正期望其承担养老护理、精细家政等任务的刚性需求消费者,在当前这个阶段恐怕少之又少。

更加值得注意的是,人形机器人走进C端,除了提供“准消费级”的情绪价值外,还需要衡量的是成本和性能之间的关系。

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要如何在低成本和高性能之间做取舍呢?与售价数十万、上百万的机器人相比,万元级产品必然在材料、传感器精度、关节数量与扭矩、计算能力、软件算法等方面做出权衡。

比如,在运动能力方面,万元内人形机器人能够流畅行走、奔跑、上下楼梯,还是仅能完成预设的舞蹈动作和简单步态?对抗复杂地面环境的能力如何?在交互智能方面,具备真正的环境感知、理解和自主决策能力,还是主要依赖远程操控或简单的语音指令触发固定程序?在持续作业方面,电池续航能力如何?能否支撑较长时间的交互或任务执行?在可靠性与耐久性方面,作为精密机电产品,其平均无故障时间是多少?维修保养是否便捷、成本如何?

目前,市场上对这批低价机器人实际性能的独立、深度评测尚不充分如果“高性能”更多体现在娱乐展示层面,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“硬实力”,那么其市场生命力将面临考验。

拐点已至,但真正“消费级”征程漫长

万元价格点的出现,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产业信号,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阶段性突破,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普及提供了价格基础。

但是,这绝不意味着消费级市场的大门已经轰然洞开。从“准消费级”到真正的“消费级”,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一场艰苦的“长征”。

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。在刺激市场关注、催熟供应链的同时,过度追求低价可能导致产品体验打折扣,损害行业整体声誉。未来的竞争关键,将从单纯的“价格卷”转向“价值卷”。厂商需要在成本、性能、可靠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
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规模化降本,将是决定谁能走得更远的关键。同时,软件和生态的价值将日益凸显——一个能通过软件更新不断学习新技能、拥有丰富应用生态的机器人,远比一个价格低廉但功能固化的“铁疙瘩”更具长期吸引力。

人形机器人的普及不会一蹴而就,更可能遵循一条从“特定功能”到“通用功能”,从“B端先行”到“C端渗透”的路径。

当前,B端仍是当前的主战场。 在物流分拣、流水线装配、高危环境巡检等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场景中,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可行性更高,投资回报率也更容易测算。价格降至2-3万美元区间,将极大激活这些领域的商业化应用。优必选Walker S在工业领域的落地,正是这一路径的体现。

C端尚且需要场景破冰。 直接推出全能型家庭管家机器人目前来看风险高、难度大。更现实的路径是,先聚焦于单一或有限的核心功能引爆市场。例如,专注于老年陪伴与紧急呼救的机器人,专注于儿童教育娱乐的机器人,或者专注于家庭安防巡逻的机器人。

通过解决用户某个“痛点”来证明其价值,逐步积累信任和技术,再向更多功能拓展。“小布米”强调情绪价值,可以看作是在娱乐陪伴场景的一次试水。

结语

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市场,正处在梦想照进现实前最躁动也最关键的阶段。价格的阶梯式下跌,是技术、资本与市场预期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现象,它撕开了通往未来世界的一角,让我们看到了普惠型机器人时代的曙光。

松延动力、宇树科技等厂商的定价,如同鲶鱼一般,剧烈地搅动着市场,加速了技术的迭代和公众认知的普及。

然而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出货量的“静默”与宣传的“喧嚣”所形成的巨大反差,深刻揭示了产业所处的早期阶段。

万元机的出现,是里程碑,但不是终点。它更多地解决了“买得起”的问题,但距离“用得好”、“离不开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当前市场的“售罄热潮”,本质上是为稀缺的创新体验和未来的可能性买单,而非为成熟的实用价值付费。

这场所谓的“价格战”,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。赌的是技术突破的速度,赌的是供应链降本的潜力,赌的是谁能最先找到那个引爆刚需的应用场景。对于玩家而言,在挥舞价格利器的同时,更需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核心能力、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。对于消费者和观察者而言,在保持热情的同时,亦需多一份耐心和理性,分辨清哪些是即将到来的现实,哪些仍是需要时间浇灌的愿景。

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,或许不是一个丰收的年份,但它无疑是一个播种的年份。价格下探之后,冻土正在松动,种子已经播下。至于最终能长出参天大树,还是仅留下一地喧嚣,时间将给出最终的答案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