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调查正文

有人说: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格力和董明珠

文/华商韬略

在很多人印象中,格力就等于董明珠,但其实如果没有这个人,就没有现在的格力,更没有现在的董明珠。他就是格力的创始人——朱江洪。

【1】

1988年,朱江洪出任珠海冠雄塑胶厂总经理,那是一个问题成堆的小厂,隶属于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。去之前,朋友就提醒他:“这种烂厂你也敢去?”

朱江洪不信邪,通过调研,他发现该厂曾有过一段辉煌,后因管理混乱,加上得罪了一大客户,才衰败至此。

于是,他放下面子,主动登门拜访,给之前的大客户道歉。对方见他言辞恳恳,答应再给冠雄一次机会。

但朱洪江发现,还缺钱,找银行借钱,还没说几句,就被对方噎回来:“你还敢来借钱?我正准备起诉你们!”冠雄之前欠银行一屁股债。

最后,农行救了他一命。对方在朱江洪的苦劝下,竟答应贷给他20万!

有了钱,有了销路,冠雄总算走上正轨。但朱江洪还不放心,作为一家塑料加工厂,没有自己完整的产品,始终是他心中的隐痛。

他四处调研,最后发现,电风扇这东西销量大,结构简单,大部分是塑料件,冠雄也可以做。于是,命人买来设备,组建了简易的生产线。

很快,第一批电风扇就应运而生,销量也不错,卖到了全国。在电风扇的拉动下,冠雄第二年就扭亏为盈,赚了400多万。

眼看产品火了,朱江洪找来几个人,苦想半天,给它取了个名字。当兴奋中的朱江洪大笔一挥,写下“格力”两字时,他不会想到,这两个字日后会值千亿。

【2】

1991年,当冠雄乘风破浪时,总公司旗下另一企业——生产空调的海利,却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。上头决定,将冠雄和海利合并,成立格力电器,由朱江洪出任总经理。

上任后的朱洪江深挖质量问题,有多少挖多少,一共挖出400多条。然后,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,哪些属设计,哪些属工艺……限期整改。

为了落实整顿措施,朱江洪还成立“质量宪兵队”,自己亲任队长,一抓到底。

“让消费者觉得买格力的产品就是买放心、买舒心。”朱江洪一直把这句话放嘴边,他给格力定下最严格的标准,比国际标准还高。

空调噪音的国际标准是低于42分贝,格力的标准是低于20分贝。当别人的室外机用几年就锈迹斑斑时,格力不惜血本,改用镀锌板,多年后还跟新的一样。

质量好了,口碑和销量也噌噌往上涨。1996年,格力超越春兰成为国内销量冠军。

【3】

很多国人都知道董明珠,但董明珠就是被朱江洪一手提拔上来的。当年董明珠单枪匹马,在安徽拿下1600万销售额时,朱江洪就开始关注这个销售新兵。

他发现,董明珠和其他销售不一样,不但敢闯敢拼,还很有想法,主张与经销商建立稳固、诚信的合作关系。这一点和他不谋而合。

很快,他就将董明珠调回总部,负责销售。1997年,董明珠在考察中发现,武汉当地经销商为争夺利益自相残杀,建议总部组建统一的销售公司,朱江洪予以批准。

这一招立竿见影,避免了经销商的相互杀价,并在全国得到推广。

2004年,国美电器未经同意,擅自下调格力空调售价。这一举动惹恼了朱江洪和董明珠,格力一向维持稳定、统一的价格体系,很少参与低价竞争。

“我们意见一致,不能为了国美,牺牲99%的经销商。”朱江洪说。

最终,格力宣布,退出国美卖场!不少学者悲观地预言:离开大卖场,格力必死。

但格力不但没死,反而通过发展专卖店的方式,把空调卖到了全国城乡各地,到2012年销售额突破千亿,让看衰格力的言论不攻自破。

格力的成功,让外界看到了“朱董配”的威力,同时也很好奇,这两个性格差异很大的人是如何做到珠联璧合的?

朱江洪低调,不愿在经销商和媒体前抛头露面,他更喜欢待在工厂,和技术人员一起并肩作战,以至珠江当地人都对他不熟悉,甚至有人误以为他只是傀儡。

与之相反,董明珠高调强势,经常扮演“叫板者”的角色。她斗国美,自建渠道;战大金,强势拿下控股权……被媒体称为“霸道女总裁”,所到之处,“寸草不生”。

性格上的差异,让两人免不了争吵。“即使在副总们面前,我们也吵。主要是为了一些大的决策,有些人事任免问题,我们也吵得一塌糊涂。”朱江洪说。

但争吵仅限于对事不对人。过后,一切又恢复正常,毕竟两人都是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人,知道对方是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。

据说,格力的竞争对手私底下天天盼着这两人吵架,不和,或者有人离开。但他们期望的局面直到朱江洪退休也未出现。

2012年5月,朱江洪在格力董事会上因任期届满,卸任董事长。有人问他:为格力奋斗一生,只拿到1.5%的股份,亏不亏?

朱江洪说:“我从不觉得吃亏。有些干部为什么做不好,就是怕吃亏。吃一次亏,你的威信就多一点,也积了一次德。我实际上也不吃亏,从一无所有,到现在工资待遇都不错,有房有车,怎么会亏呢。”

——END——

图片均来自网络

欢迎关注【华商韬略】,识风云人物,读韬略传奇。